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前半期,江苏沿海广袤的田野上,活跃着数以万计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不拿枪,不穿军装,却有一个军事色彩浓郁的身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战士。
当时为了加强沿边、沿海地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教导,全国各相关省区都成立了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2月24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印发(69)22号文件《关于组织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几个问题的通知》。1969年9月1日,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在江苏省以沿海的22个国营农场、林场及部分劳改农场为基础,抽调近千名军队干部、3000多名省级机关干部为骨干,接收8万余名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扬州、连云港、淮阴、泰州、盐城等地区的城镇知识青年,加上原有的农场职工,共组成近20万人。
徐州的“老三届”下放是1969年底才开始的。当时,社会对生产建设兵团予以很高的关注度。我的心里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期待。当我告诉父母,我被批准上兵团时,他们说:“去吧,那里毕竟是部队管着的。”我们徐州一中去兵团的都被安排到四师。
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下辖四个师20个团,其中四师在南通地区,师部设在南通县南通农场,下辖21团、22团、23团、24团、25团和独立六营。
我们高三甲班被批准分配到兵团的仅7人,其中有2名女生。1970年元月10日,我们这批学生踏上了去兵团的路程。坐了一下午的专列,到南京又乘轮船,在南通再乘长途汽车,于元月11日夜晚到达目的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21团,即如东县掘港农场。当时到21团的除徐州一中的外,还有徐州五中、利国中学、二农技校的学生,共计259人。
我们刚到的时候,恰是严冬,都分别住在老农职工茅草屋的家中,喝的是带有盐碱味的河水,洗漱也在小河边,河水冰凉刺骨。白天,从海面上呼啸而来的寒风掠过空旷的土地,把在农田里干活的知青们吹得透心凉。晚上,这寒风又铆足了劲,把窗户摇得呼呼响。生活和劳动的艰苦反而坚定了我们扎根广阔天地、建设美好兵团农场的决心。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刚刚诞生的生产建设兵团流淌着人民解放军的血脉。师部、团部大部分干部都是穿军装的现役军人,而且参加过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就连营级干部也是现役军人。我们一营的两位张营长和袁教导员都是现役军人。负责我们一连的张副营长,就曾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这些战功赫赫的老军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重整行装再出发,把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生产建设兵团这支年轻的队伍中。
记得1970年6月,正值夏收夏种的大忙季节,因我写的表扬稿字迹潦草,连队指导员在大会上把我这份稿子读错了,惹得知青们哄堂大笑。会后,张副营长在田边找到我,亲切和蔼地说:“以后给领导写材料,一定要一丝不苟。”从此以后,我在文字表达方面特别注意,做到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黄海之滨与这些尊敬的革命老前辈相处的艰苦岁月里,我总是被他们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他们是战争年代的英雄,建设时期的先锋,始终以自己的言行,传承着红色精神。
军号声声,岁月荏苒。兵团战士们自觉地把红色精神融入艰苦的劳动中去。春天里,我们挥动大锹深翻土地,播撒希望的种子;夏日里,我们背着喷雾器,在农田洒药除虫,辛苦的汗水,浸透了全身衣裤;秋天里,我们挑着担子,两头是沉甸甸的果实,在田间奔忙;冬日里,我们赤着双脚,奋战在寒风凛冽的兴修水利工地上…… 我们在美丽富饶的江海平原上,为祖国的生产建设,谱写了一曲曲难忘的奉献之歌、青春之歌。
1975年6月,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恢复地方国营农场建制。21团恢复为掘港农场。
我虽然在21团仅仅工作了三年零三个月,但这是我最亮丽的青春,也是我最为骄傲的人生岁月。此后在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35年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解放军的言传身教,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贺敬之的诗中有“梦回”的字句,而我也多次梦见昔日兵团的解放军领导、房东和知青战友们。我曾四次回到这片深情眷恋的土地——如东掘港,真是熟悉又亲切,思人又忆史,让我不禁感慨万千。
光阴似箭,一晃55年过去了。无疑,我们青春年少、踌躇满志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我觉得并没有失去青春年代的精神,兵团的青春战歌永远高亢嘹亮!
上级单位
所属单位
相关部门